说起杨家将,就连一个五岁的小孩都能说出他们的故事,由此可见杨家将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多么崇高的地位。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族,杨家将的保家卫国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。
杨家将的长子杨业,以精湛的枪法闻名,外号“杨无敌”。他在战场上屡次以一敌百,战功赫赫,尤其是在雁门关大败辽军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最终,他被辽军俘虏,坚决不屈,绝食而亡,壮烈牺牲,成为民族英雄。
然而,千年过去,杨家将的后人现今境遇如何呢?事实上,杨业去世后,杨家将的精神得以延续,家族传承至今已达三十七代。如今,这位传人却感叹身怀绝技,却也倍感痛苦与无奈。
杨家的开山祖杨业,曾是北汉著名将领。北汉灭亡后,他归顺北宋,被宋太宗任命为太尉。契丹人侵袭雁门关时,杨业率领八千士兵迎敌,最终大破敌军,声名大振,使杨家将的威名迅速传遍北宋。
展开剩余78%凭借卓越战绩,杨业深得赵匡胤信赖。在征伐辽国的过程中,杨业一直是赵匡胤的重要依靠。可惜在北上征战途中,宋军主力遭受重创,赵匡胤权衡形势后下令撤军。
辽军敏锐察觉宋军撤退的意图,趁机展开猛烈追击。杨业被命令负责掩护撤退和转移百姓,不参与主战。杨业向潘美建议按计划撤退,但潘美为争功,执意要与辽军决战。
无奈之下,杨业率兵应战,但和潘美约定若战事不利,将撤退至陈家谷,并让潘美在此地布置重弩埋伏。可当杨业引辽军至陈家谷时,却未见宋军守备,顿悟自己被潘美设计了。
杨业只能背水一战,率部与辽军激战。辽军兵力远胜,短时间内杨业仅剩百余人。眼见两位大将及幼子相继战死,他终被俘虏。辽人敬重他的勇猛和坚毅,劝其降服,杨业却宁死不屈,最终绝食身亡。
杨业去世后,其夫人佘赛花挺身而出,成为杨家的支柱,即闻名遐迩的佘太君。第二代传人杨延昭也开始成长,继承父志,武艺高强且品德出众,赢得皇帝嘉奖,却毫不自私,将赏赐分给部下。
有杨延昭镇守,宋朝北疆二十余年风平浪静,辽人视其为天星化身,敬畏有加,赐名“杨六郎”。后来,家中男子战死沙场,佘太君率领女将们持武上阵,誓护杨家荣耀,这便是杨门女将的传奇。
到了第三十七代,杨家传人杨开华成为传奇人物。自幼随父亲学习杨家枪法和刀法,二十多岁时身手矫健,五六个人难以近身。即使徒手,他的身手也无人能敌。年轻时,杨开华曾上演一出杨门虎将的英雄传。
经过数代兴衰,杨开华这一代已无人为官,父亲是纯朴农民,家住乡村。抗日战争爆发时,他尚未出生,童年记忆中,家人常处惊恐之中。
杨开华长大时,新中国已成立,一家回归故乡。但建国初期,山贼猖獗,时常下山抢粮牧畜,百姓苦不堪言。年富力强的杨开华,父亲劝他勿惹事以保安全,但他深知身为杨家后人,应肩负保护乡邻的责任。
于是他取出父亲旧枪,夜晚守村口。果然七八个山贼来抢劫,见他持枪嘲笑,头目扬言用枪威胁。但杨开华淡然回应,解放军驻地近在咫尺,土匪不敢轻举妄动。他挥枪几招便击倒三人,余者惊慌失措。
正当土匪头目准备拔枪时,忽觉手腕剧痛,摔下马匹。其他土匪见首领被制服,惊惧逃散。杨开华将头目交给政府,剿除一大患,威名远扬。
他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,人们惊叹乡村竟有杨家后人,纷纷致谢。政府也认可他的武艺,推荐他入治安队工作。
杨开华育有一子杨鹏,寄望他继承家传武艺。然杨鹏渐渐对武术失去兴趣,大学毕业后更是与父亲产生代沟。
杨开华坚持传统文化传承,督促杨鹏勤练武艺;杨鹏却认为如今热武器盛行,传统武功无用,且他将赴大城市发展,难有时间练功。
父子观点冲突频繁,杨鹏质问父亲:传承武艺能帮我买房买车吗?能养活家庭吗?言罢,毅然踏上去大城市的列车,只留下杨开华独自默默流泪。
杨开华百思不得其解,身怀绝技却感受万般痛苦。或许这正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代沟与阵痛,面对新时代,只有适应而非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